宁波职业技术大学讲师、菲律宾STI西内格罗斯大学教育管理博士 刘文能 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中组部第十批第二期浙江省援疆专业技术人才、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在读教育学博士 张日益 阿克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王新萍
随着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纵深推进,教育援疆已成为边疆治理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贯通教育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关键纽带,其在驱动新疆现代化进程、激活区域内生发展动能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愈发突出。要聚焦新时期职教援疆的实践创新,加快构建跨区域的协同机制,形成可持续的长效帮扶生态,既为新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能,又能通过人力资本升级助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与社会长治久安。
一、以“请进来”实现“组团式”帮扶
当前,新疆高等职业教育在就业创业领域的结构性梗阻,正悄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依托对口支援进行的专业建设经验与课程体系跨区域移植,若未能充分契合本地产业生态,很容易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高水平师资的长期短缺,往往从源头制约着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而在教育部推进“一地一策”、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过程中,人才输出与企业实际需求间的衔接断层尚未完全弥合,这使得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功能难以充分释放。面对这三重难题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传统单点式帮扶已难以奏效,以“请进来”的主动姿态打破资源流动壁垒,进而解锁“组团式”帮扶所蕴含的系统效能,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形成靶向解决机制,方能为职教援疆提供直击痛点的核心路径,推动新疆职业教育在就业创业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组团式”帮扶的关键在于构建多维度专家矩阵,帮助实现专业能力的互补性输出:企业家可传授商业运营与市场拓展经验,行业专家能带来前沿产业趋势与技术动态,职教名师聚焦教学能力提升与课程体系优化,人力资源专家则精准对接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需求。这种多元主体协同的“组团”模式打破了单一领域帮扶的局限性,形成了覆盖“教-学-用”全链条的支援网络,为破解新疆职教的突出问题提供了综合性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为确保“组团式”帮扶效能深度落地,“请进来”的实施形式需向立体化拓展:通过开设涵盖创业知识、职业技能、就业心理的专题课程与讲座,可系统弥补师生知识短板;组织柔性援疆专家深入课堂与实训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能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能力;引入东部优质创业项目与就业资源并推动本地化衔接,可直接打通从培养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搭建常态化培训交流平台,为受援地师生提供了持续提升的成长通道。这种多层次的“请进来”实践既整合了跨区域优质资源,又通过精准对接新疆职教的现实需求,使“组团式”帮扶从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发展动能,最终为新疆职业教育在就业创业领域的突破注入持久动力。
二、以“走出去”推动“项目化”联动
在全面提升新疆职业教育就业创业质量进程中,“请进来”的帮扶模式需与“走出去”的实践探索形成协同。“走出去”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信息壁垒,通过深度嵌入新疆本土生态,将外部经验转化为适配本地需求的“项目化”联动体系,这既是对职教援疆路径的延伸拓展,更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精准对接的关键支点。
普及“项目化”联动的前提在于构建扎根实地的调研机制:组织专业团队深入新疆各地,与政府部门、产业主体、职业院校及师生开展多维对话,既能系统掌握当地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就业市场动态与创业生态特征,又可通过劳动力供需数据、毕业生就业创业轨迹等量化分析,精准定位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断层,这种“沉浸式”调研不仅为项目设计提供了第一手依据,更使“走出去”的行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发现问题。而普及“项目化”联动的关键在于构建靶向突破的实施体系:针对新疆产业特色定制培训项目,通过打造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全链条服务可激活本土创业活力;推动东部与新疆职教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能直接打通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通道;组织就业创业专题研学与东部师资互动,则实现了先进理念与本地实践的融合创新,同步推进资质认证,更强化了技能与市场的适配性。
为确保“项目化”联动的可持续性,需以动态评估机制作为保障,通过设定培训效果、创业成功率、就业增量等核心指标对项目实施全程跟踪反馈,既能及时校准偏离实际需求的环节,又能将实践经验沉淀为标准化项目模板。这种“调研-设计-实施-优化”的闭环使“走出去”的每一步行动都转化为可复制的项目成果,最终推动新疆职业教育与就业创业形成深度耦合的良性互动,为区域发展注入长效动能。
三、以“云牵手”厚植“石榴籽”沃土
在数字技术重构资源流动逻辑的时代背景下,“云牵手”模式为职教援疆注入了信息化时代的新内涵。这一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的跨区域协作体系,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既通过打破地理阻隔整合东部优质资源,更在教育帮扶的深层互动中将东西部师生、产业与文化的联系编织成紧密相依的“石榴籽”纽带,为新疆职业教育就业创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情感与资源双重支撑,更成为凝聚民族共识、强化团结力量的重要载体。
首先,搭建“云牵手”智慧平台是厚植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工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整合东部职教精品课程、实训案例与教学视频,构建动态更新的在线资源库,让新疆师生突破地域限制,共享优质教育成果,这种知识传递不仅是技能的输送,更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理念的传播,成为东西部连接的无形纽带。而即时通讯工具、在线论坛与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更将单向资源输送升级为双向互动:东部教师的远程答疑、新疆学生的在线请教、校企间的跨域研讨,使物理距离转化为高频次的数字交集,在常态化交流中增进认同感,为共同体意识培育了持续互动的土壤。
其次,远程培训的精准实施让“云牵手”从资源连接深化为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目标,针对新疆产业特色定制的远程职业培训课程,不仅由东部企业专家与创业者提供行业经验与就业指导,更在教学相长中形成“传帮带”的情感联结:东部导师的悉心指导与新疆学员的积极反馈构成跨越千里的成长共同体,在技能传承中传递“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念;同步推进的职业资质认证让技能提升成为各族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使“云牵手”的技术平台生长出基于共同发展愿景的精神纽带。
再者,就业创业资源的“云共享”进一步强化了共同体意识的利益根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东部就业岗位信息的实时推送、跨区域创业项目的线上对接,不仅拓宽了新疆毕业生的发展空间,更在供需匹配中让东部企业与新疆人才形成“发展共同体”意识。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结让各民族在共同发展中深刻体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内涵。与此同时,东西部学生联合开展的线上创业实践,通过分工协作让彼此在目标达成中深化理解,将资源共享升华为休戚与共的情感认同,使经济协同发展成为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支撑。
最后,文化交流的“云融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线上文艺展演、民俗分享与文化讲座让新疆的多元文化与东部的发展故事在云端交织,既展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凸显中华文化的共性底色,在互鉴中培育“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情感共鸣。东西部师生组成的线上文化研习小组以共同探索中华文化丰富内涵为目标,将教育帮扶的过程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使“云牵手”的技术赋能最终沉淀为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一次互动中愈发深厚。
新闻链接:
https://www.aksrb.cn/cont/202507/21/content_91393.html
《阿克苏日报》:2025年07月21日